转载自[南方都市报]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过去八年中,这个日子变成了七天假期中的一天,淡化了青年节这个主题,人们似乎也淡忘了在这一天应该张扬鼓舞的青年的精神。今年,五一假期调整,5月4日重新站在人们眼前,让人想起节日不只是假日,不只意味着消费和狂欢,还有一段要温习的感召、一份要纪念的精神。恰好就是现在,五四前后,中国的青年们正在扮演一场爱国运动的主角,青年再度成为一个响亮的群体,让人们不得不仔细端详,今日青年的精神面貌心理境况到底怎样。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6年的人口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年龄在30岁以下的成年人约为2亿。这2亿人彼此之间有天差地别,但是经过时代的勾连,他们的境遇相同相通。

  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多半处在物质生活沉重的压迫之下。对于那些经济状况较好的年轻人来说,这个时代提供了奢侈的阶梯,总有更昂贵的东西可以将虚荣的人逼迫到购买力的边缘。对于多数努力改善生活的年轻人来说,中产之梦已经足够将人压垮,进入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以前,如何赚到车房、赚足父母的医疗费、子女的教育费?大学刚毕业找不到工作,找到了工作薪水不见涨,抬眼看不见上升空间,青春饭能吃几年,未来看不清楚……对于更多数勉强维生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在城里打的那份工几乎占用了全部的时间,城里留不下农村回不去赚得一份饭钱就不可能再有什么成长和发展的余地……

  放在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去看,中国经济起飞阶段的加速度必然分解为条条鞭影激励个体生命追求幸福同时也疲于奔命。拼搏进取、追求更新更好的生活,这个时代再没别的主题。但是,这宏大的解释无法抵消精微的后果:虽然追求奢侈品与努力赚口饭的生存状态迥然不同,但是对成长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几乎同等地被物质生活所胁迫,个体自我高度被社会机制所塑造,独立清醒的精神生活受到挤压和扭曲,舒展自由的生命意志几乎完全无法实现。

  今天中国的年轻人,多半处在精神生活的迷惘和无根状态中。年轻人的反叛不是问题,问题是这个时代根本没提供什么牢靠的价值供他们反叛、供他们反叛之后再回归。老一辈人信仰的集体主义、斗争哲学、革命美学;更早时候凝聚人群振奋人心的民族危机、民主信念;再更早时候的忠君爱国、三纲五常———不论优劣好坏,这些曾经整合社会的时代精神没有一样能够完好地活在今天的中国社会。

  有人说这是一个消费主义的时代,然而学者精辟地指出,我们并没有一个完整的消费社会———自由主义所主张的个人主义无法兑现、民主宪政法治的缺失导致中国的消费社会只能是扁平的,我们只能消费社会的低端产品也就是物质产品,而无法消费高端的精神产品和政治产品。社会结构的扭曲在个人精神层面带来的结果是:中国人的消费主义亢奋伴随着精神生活的萎靡。

  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生活的年轻人,比他们的前辈更倾向于怀疑,更容易陷入孤独,他们普遍找不到可以信任、有归属感的群体。依靠一个信念找到一个集体,依靠集体的力量击打世界,这是年轻的雄心在微茫孤寂中的渴望。今次青年爱国热情的大爆发,如果从积极的方面去解读,或许可以看作是年轻一代于碎片中重建崇高感的努力。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的重点并不是为了纪念89年前的一场学生运动或者新文化运动,它所纪念的是青年人在那两场运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这精神风貌,甚至不能用爱国两个字简单替代,也不能用追求西式科学民主这样的具体诉求来概括;永远令人动容的青年风貌,是激情在理性的指引下幻化为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更是心智在激情的动员下去拥抱、去辨析去重新界定、去认真确认,这责任感、使命感和崇高感。运动总是短暂的,今天卷入爱国运动的青年需要的是一份日后的反省,审视内心、静察社会,你应该在哪里安放自我?在物质生活的压迫之下,在精神生活的虚弱之中,也许青年们真的需要一次集体洗礼,一场感性发动理性管理的集体运动,去建设属于自己的时代精神,属于自己的集体信念。

fan评论:文章确实是一针见血,令人反思。然而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提及解决的方法。这种问题是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而在当下,在中国,是最严重的问题。